第103章循海岸水行

仙霞派掌門會議專門探討過“循海岸水行”。

掌門毛風華介紹: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三國誌·魏誌·倭人傳》記載“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

禮部總監馬達點頭,也介紹:“循海岸水行”的日本遣唐使、朝鮮使臣眾多,其中不乏阿培仲滿、高元度、鄭夢周、權近、李崇仁等一大批日本、朝鮮名臣。

馬達繼續“漢武帝時期大力發展海上交通,先後開辟了三條重要的航線:一是遼寧丹東至廣西百倫河口;二是山東沿岸到朝鮮和日本;第三條就是著名的徐聞至合浦的航線;在《漢書·地理誌》裡都有記載”。

馬達說:“東漢使用風力帆船出海,滿載著絲綢和瓷器,從廣州出發,途中經過馬六甲到達印度,將貨物售出後,再采購當地香料和燃料運回中國;而印度商人則是把這些采購來的絲綢、瓷器運往埃及、希臘及羅馬的大大小小的城邦,以賺取高額利潤;中國的貨品經過南亞和非洲,甚至到達歐洲,加強三大洲之間聯絡往來”。

生部總監高康橋披露《三國誌·魏書·東夷傳》記載的“循海岸水行”到日本航路:

“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末島、烏湖島,三百裡;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裡鎮,二百裡;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駝灣、烏骨江,八百裡;乃南傍海壖,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裡至鴨淥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裡至新羅王城”。

高康橋點讚“循海岸水行”,不僅便於沿途的給養及淡水補給,也是當時最安全的航線;許多島嶼都作為海上地貌標識,進入遼東海域沿海岸繞行,視野始終不離陸岸,遭遇風暴或船隻損壞,可較快駛向陸岸。

外部總監徐蘇秦指出《渤海國誌長編》記載:“代宗以後,置渤海館於青州,以待渤海之使,其交易船舶,亦泊於是”。並指出:唐代中後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新羅商人的崛起。

徐蘇秦說:在唐朝有生活經曆,又在唐朝和新羅擔任過官員的新羅人,藉助於唐中後期海上貿易的寬鬆環境,有的很快成為特大海上貿易集團。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海上王”的張保皋。

仙霞派訪部對張保皋有過專訪:張保皋曾在唐朝徐州的軍隊裡擔任過“小將”的職務,而且英勇善戰,在軍中素有聲望;蘇北地區的漣水縣是張保皋在中國的一個貿易基地;漣水縣沿海一帶或是張保皋船隊駛往日本的起航地,或是他在中國的一個貨物集散中心;將大量中國物品通過海洋貿易船隊運到日本出售。張保皋促進唐、新羅、日本三地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也極可能是張保皋貿易船隊開展中日貿易的需要。

仙霞派訪部在張保皋之後繼續專案訪問唐末活躍在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一帶的新羅商人,得知影響較大的是金清:金清和張保皋一樣,利用自己曾在唐軍做官的關係網和熟悉中國情況的特長,爭取到唐朝地方高官的支援,從事有著豐厚利潤的唐、日、新羅之間的海上貿易,併成為富商。

仙霞派掌門會議成員一致認為:張保皋、金清等新羅商人之所以能在唐、日、新羅的海上貿易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中後期中國、日本、新羅都對民間海上貿易給予支援,至少是默許,冇有限製和抵製,從而形成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麵,請下載愛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

筆趣派為你提供最快的寬容快樂更新,第103章 循海岸水行免費閱讀。https://www.biqupai.com